Littor 문학 잡지 2025년 2월
Littor 문학 잡지 2025년 2월
預購,下單後須等待約14個工作天(。◕∀◕。)
2023年出版的小說家陳思宏的長篇小說《鬼地方》強烈地讓韓國讀者意識到「台灣小說」的存在。這部作品描繪了如鬼魅般纏繞不去的記憶與存在,透過哀傷而鮮明的筆觸呈現,是一部令人感到痛楚的小說。讀著讀著,你會不斷地意識到手中這本書是「來自台灣的作家」所寫的小說。因為從開頭開始,台灣的「永靖」地景便被細緻描繪,主角陳天宏旅居德國時,總是不斷想起故鄉台灣與那裡的人們。
讀完這本小說後,最先湧上的感受,出乎意料地是「同類意識」。這份感受並非來自某個具體事件或人物,而是字裡行間流動的感覺與情緒,在讀者心中引起共鳴。小說能引發的感想萬千,但這種感官上的同質性,是前所未有的體驗。那種每天親身感受的「大韓民國」與小說中所描寫的「台灣永靖」之間所產生的意外共鳴,究竟是從何而來?
我們就是從這樣的疑問出發,深入進入台灣小說的世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台灣小說新作在韓國逐漸被翻譯出版的熱潮。同時也發現,台灣與韓國共享著鏡像般的歷史經驗,包括日據殖民統治、戒嚴體制、高速工業發展、威權政權的審查制度等等。恰逢2025年首爾國際書展由台灣擔任主題國,這份對台灣文學的好奇與關注更加濃烈。
《Littor》雜誌第52期特別聚焦在韓國出版市場上影響力日益擴大的台灣小說,收錄了對個別作品的讀後感、對台灣文學趨勢的觀察,乃至對台灣文化特性的解析。首先,我們邀請文學評論家정우주以《鬼地方》為中心,分享閱讀心得。他指出,台灣小說賦予邊緣人聲音的方式,與韓國社會現實形成精準共鳴,正是這部小說在韓國引發話題的關鍵。
馬可孛羅出版社代表김효진則盤點了在韓國出版與即將出版的台灣小說趨勢與書目。她指出,台灣小說曾三度獲得華語文學最高榮譽「紅樓夢獎」,其文學性已備受肯定,近年來女性作家的崛起也格外突出。她所整理的書單,對剛剛對台灣小說產生興趣的韓國讀者來說,足以作為一份路線指引。
在定義台灣小說時,一個共通特徵也浮現出來:對自我認同的執著探問,以及不斷跨越邊界內外的命運。研究者백지운指出,台灣在每個歷史分水嶺都被迫不斷詢問「我是誰」,而고운선研究者則預見,台灣的歷史混種性如今正化作文學養分,推動新的敘事更新。
長年策劃與翻譯包括吳明益在內多部台灣小說的譯者허유영,則提及了台灣錯失哀悼時機的曲折歷史。他說:「記憶需要象徵」,並介紹吳明益的小說如何透過物件作為媒介,將世代與歷史事件串聯,最終抵達真正的哀悼。
문경연教授以人類學者的視角指出,台灣在外在繁榮的同時,內部卻深埋著來自中國關係中的複雜認同焦點;她認為視角的選擇會改變你所看見的台灣。而政大的崔末順教授則從韓國與台灣現代史的共通性切入,說明韓國讀者在台灣小說中所感受到的情緒共鳴從何而來。
我們期望這一期《릿터》能成為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台灣小說內外、創作與背景的閱讀指南,同時也為「閱讀台灣小說的韓國」這一現象提供分析與思索的線索。
以下目次原文呈現:
- [Littor(릿터)(2025년 2/3월 52호) 목차]
2 — 3 Editor’s Note
9 Cover Story: 타이완 소설이 뜬다
10 — 15 정우주 망가진 삶들의 증언
16 — 20 김효진 타이완 소설의 지금
21 — 25 백지운 타이완 문학이란 무엇인가
26 — 31 고운선 반(反) 디아스포라, 시노폰 문학과 타이완 문학
31 — 38 허유영 뒤늦은 애도식
39 — 44 최말순 ‘늪’과 ‘무덤’
45 — 49 문경연 ‘타이완’은 누구인가
51 Essay
52 — 57 정은귀 나의 에밀리 15회
58 — 63 황희승 나만 귀여워? 갯가재 3회
67 Interview
68 — 79 박지일 X 소유정 시가 아니어도 좋을
80 — 91 람한 X 안동선 환상과 기억의 교차점
95 Short Story
96 — 116 이민진 겨울의 윤리
118 — 134 박대겸 아버지 죽빵 날리기
139 Poem
140 — 144 이효영 바람
145 — 146 신이인 벽난로 가의 번영
147 — 147 황인숙 서정시를 찾아서
148 — 149 조성래 부끄러움을 모르는 병
153 Review
154 — 156 안세진 『무지개 눈』
157 — 163 민가경 『기대 없는 토요일』
164 — 167 박혜진 『우리가 본 것』
168 — 172 최원호 『증명과 변명』
173 — 176 조예은 『에너미 마인』
178— 179 Epilogue
픽업 사용 가능 여부를 로드할 수 없습니다.




